我前阵子介绍过的那个 M -Con 侧滑游戏手柄:
Xperia Play 精神续作?国外 M -Con 侧滑游戏手柄详细介绍
现已宣布计划量产,并将于 25 年 1 月在 Kickstarter 开启众筹,可支持苹果和安卓各型号手机。
手柄开发者是国外 19 岁小 哥 Josh King,M-Con 侧滑游戏手柄的原型机发布后,很多网友想要买,但 小哥 在初期开发遇到挫折,导致几个月没啥进展。后来他找了家专门做 iPhone 磁吸创意配件的品牌 OhSnap 合作,终于把这个手柄从概念推进为现实。
M-Con 侧滑手柄的面积和主流手机差不多,采用了磁吸设计,手柄上的大面积支撑板通过一个圆形的磁吸垫片和手机背面直接吸附。磁吸垫片是可以左右活动位置的,以适应不同型号手机的磁吸部位。
结构 有点类似 Xperia Play 游戏手机的侧滑结构,但并不是通过机械滑轨 实现,而是 采用了弹簧设计,按下锁定开关时,整个支撑板就会连带吸附的手机一起向外弹出,并略微支起一个角度。
手柄和手机是设计成可分离的,开发者的设想是,将手柄和手机分别塞进左右裤袋,以便于收纳。毕竟手柄和手机合体后的整体厚度十分惊人,几乎无法直接塞进裤袋。
按键方面,这款手柄是按照全功能手柄的方向,配置了方向键、两个霍尔摇杆、ABXY 键、四个肩键、以及手柄正面的四个辅助按键。
比较有特色的是,在手柄背面设计了两个对称的支架,可以打开形成一对薄片状的握把。
这款手柄还采用了易于拆卸的设计,把螺丝拧开后,手柄的几个部位是可以进行替换的,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实现多种颜色的个性化搭配效果。
以下为个人观点:
作为侧滑手柄的狂热爱好者,我一直长期关注 M -Con 侧滑手柄的动态。在看到其量产和众筹消息后,内心是挺激动的。但仔细看过产品图片和视频后,却有些担忧。因为其量产机和原型机,设计差异非常大。
主要变化之处在于:
①原型机采用滑槽式滑轨,无机械滑轨结构,而量产机采用弹簧支架结构;
②原型机采用的是 PSV 式的小摇杆,量产机采用的是霍尔大摇杆;
③原型机采用的是挖空局部支架板的方式避开手机摄像头,量产机采用的是磁吸垫片增高方式避开手机摄像头,以适应各种型号手机;
④原型机的手柄厚度,大约是 2 台手机的厚度,量产机达到约 3 台手机的厚度。
也就是说,跟手机合体后,手柄 + 手机的整体厚度将达到惊人的 4 台手机厚度!
我认为 M -Con 量产手柄,为了追求手柄的全功能和更广阔的适配性,导致其厚度有些失控。
层层叠叠的形态,导致整体完整度比较割裂:
跟手机合体的状态,像一个汉堡包,厚度相当夸张:
这个手柄哪怕是分离后单独塞进裤袋,3 台手机的厚度想必也会令裤袋形成较大的鼓包,毕竟此前更薄的原型机手柄塞裤袋的效果,已经有老外博主测试过,观感是这样的:
我比较担心的是,M-Con 手柄的侧滑形态看上去很酷,而实际到手使用和收纳时,是否会由于其厚度而感到尴尬。
我认为理想的侧滑手柄形态,可以更多的考虑其便携性和隐蔽性,而不是在追求手感的方向上一路疾驰。
侧滑手柄更适合在手机日用的基础上,适度的增加游戏操控性,而不是和大手柄或拉伸手柄去比手感。
比如前几年的一款侧滑键盘手机 Fxtec Pro 1,厚度控制就非常理想,大约为 16mm:
下面两张是我以前将其 PS 成侧滑手柄的图片: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M-Con 量产版手柄的加厚设计,可能对避免头重脚轻的情况会有所帮助,虽然 整体重量也上去了。
大家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点击下方的 👇👇👇“ 喜欢作者”👇👇👇,
我将为大家持续带来更多有趣的游戏资讯。